《礼记》檀弓上(四)


【资料图】

【原文】孔子曰①:“拜而后稽颡②,颓乎其顺也③。稽颡而后拜颀乎其至也④。三年之丧,吾从其至者。”【注释】①孔子曰:这一节是讲三年之丧的丧拜何者为佳。②拜而后稽(qi企)颡(sang嗓):拜,以首加手而拜。稽颡:叩头。颡,额头。案:拜是表示谢宾之来吊。稽颡是表示孝子丧亲的哀痛。③颓:恭顺貌。④颀(ken恳):恻隐貌。【译文】孔子说:“三年之丧,孝子有两种拜法。一种是先拜而后叩头,这种拜法突出了对宾的恭敬,于礼为顺。一种是先叩头而后拜,这种拜法突出了孝子的哀思,于情为至。三年之丧,应强调的是哀戚之心,所以我赞成后一种拜法。”【原文】孔子既得合葬于防①,曰:“吾闻之,古也墓而不坟②。今丘也,东西南北之人也,不可以弗识也③。”于是封之④,崇四尺。孔子先反,门人后,雨甚,至。孔子间焉,曰:“尔来何迟也?”曰:“防墓崩。”孔子不应。三⑤,孔子泫( xuànrán )然流涕,曰:“吾闻之,古不修墓。”【注释】①孔子既得合葬于防:孔子之父先死,葬于防。防是鲁国地名。其后,母死,乃合葬于防。称“既得”者,因孔子少孤,不知父葬何处。详下“孔子少孤”节。②古也墓地不坟:古,郑玄说指殷代。墓和坟的区别在于,埋葬之处无积土日墓,埋葬之处积土成小丘,曰坟。③识(zhi志):作出标志。④封:聚土。⑤三:郑玄说:“三言之,以孔子不闻。”【译文】孔子终于把父母合葬于防之后,说:“我听说,古时的墓地上是不积土为坟的。现在我是个四处奔波的人,不可不做个标志。”于是就在墓上积土,高四尺。孔子先从墓地回家,弟子们还在墓地照料,一阵大雨之后,弟子们才来到家。孔子问他们,说:“你们怎么回来的这么迟?”弟子们答道:“防地的墓因雨而坍塌了,我们在那里修墓。”孔子没有作声。弟子们以为孔子没有听见,连说了三遍。这时,孔子才伤心地流下眼泪,说:“我听说过,古人是不在墓上积土的。”【原文】孔子哭子路于中庭①。有人吊者,而夫子拜之②。既哭,进使者而问故。使者曰:“醢之矣!”遂命覆醢。【注释】①孔子哭子路于中庭:子路是孔子的学生,仕于卫,因卫国内乱,死于难。事见《左传》哀公十五年。按规矩,老师哭学生应在寝门之外,今哭于寝之中庭,与弟子哭师之礼同,这是表示亲近死者。②而夫子拜之:郑玄说:“为之主也。”只有丧主才有资格回拜。夫子,指孔子。【译文】孔子在正室前的庭里哭子路。有人来慰问,孔子就以丧主的身份回拜。哭过以后,孔子召见从卫国来报信的使者,问子路死的情况。使者说:“已经砍成肉酱了。”孔子听了,就叫人把正要吃的肉酱倒掉,不忍吃它。【原文】曾子曰:“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①。”【注释】①曾子曰句:郑玄说:弟子为师,心丧三年;朋友之间,一年即可。宿草:陈根,即隔年之草。【译文】曾子说:“朋友的墓上有了隔年的草,就不该再哭了。”【原文】子思曰:“丧三日而殡①,凡附于身者②,必诚必信③,勿之有悔焉耳矣。三月而葬,凡附于棺者④,必诚必信,勿之有悔焉耳矣。丧三年以为极,亡则弗之忘矣。故君子有终身之忧⑤,而无一朝之患⑥。故忌日不乐⑦。”【注释】①殡:死者入殓后停柩以待葬。这里说“三日而殡”,是据大夫、士之礼。②凡附于身者:谓装扮死者的衣衾之类。③必诚必信:孙希旦说:“诚者,尽其心而无所苟;信者,当于礼而无所违。”④凡附于棺者:谓随棺入圹的冥器之类。⑤终身之忧:指怀念其亲。⑥无一朝之患:郑玄说:“毁不灭性。”⑦故忌日不乐(le勒):所以在父母去世之日不做让人快乐的事。【译文】子思说:“人死了三天而行殡礼,这时,凡是随尸体入殓的物品,一定要考虑周密,一丝不苟,合乎礼制,不妄增减,以免日后有所遗憾。三个月以后下葬,这时,凡是随棺入圹的物品,一定要考虑周密,一丝不苟,合乎礼制,不妄增减,以免日后有所遗憾。虽然服丧以三年为极限,但除丧以后也不应忘掉双亲。所以君子一辈子都在怀念双亲,但任何时候都不能因思亲过度而有损身体。因此,只在忌日才不做叫人快乐的事。”【原文】孔子少孤①,不知其墓殡于五父之衢②。人之见之者,皆以为葬也。其慎也③。间于郰曼父之母④,盖殡也。然后得合葬於防。【注释】①孔子少孤:此节原文已经过整理,改正了传统的个别句读错误和乱简。改正的依据是清人孙邃人的见解。孙氏的见解见于朱彬《礼记训纂》征引。②殡:此指浅葬。五父之衢:道路名。③其慎也:孔子不知其父之墓是浅殡还是深葬,若是浅殡,则可破土迁之,若是深葬,疑体魄已安,不敢轻动。所以孔子对启墓与否,慎之又慎。④郰(zou邹)曼父之母:郑玄说:曼父之母与孔子之母征在为邻,二人关系很好。郰,地名。【译文】孔子很小就死了父亲,所以不知道其父之墓是浅殡在五父之衙的。长大后,母亲又去世了。孔子欲将母亲与父亲合葬,但弄不清楚父墓是殡是葬。问了一些见到的人,都以为是葬。孔子不知如何办才好。最后问到曼父的母亲,才知道是殡。然后才能够将母亲和父亲合葬于防。 (责任编辑:admin)

关键词: